前不久,深圳前海的山姆會員超市開業,其中有一款價格168元的泡面桶賺足了眼球。這是個高達45厘米的巨型泡面桶,里面包含著24杯口味不同的小杯面。大桶一出,很快被搶購一空,二手平臺已經炒到了1999元。在這款泡面桶之前,山姆超市也曾推出過多款巨型商品,比如高達1.5米的多口味薯片、4.5公斤的億滋巨型三角巧克力等等。而山姆超市出售的所有食品,幾乎都采用大包裝,比如榴蓮蛋糕一公斤一個,網紅麻薯24個一盒。
與此同時,在我們身邊還出現另一個現象,食品包裝越變越小。一人份或迷你包裝的食品、飲品也開始走俏。例如華潤萬家、永旺這些商超,或是叮咚買菜、每日優鮮購物這些電商,上架了越來越多的冷鮮產品小包裝,比如十塊錢的五花肉、排骨等。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注意到并迎合這種趨勢,例如青島啤酒推出了200ml包裝的迷你小罐,而朝日、麒麟等日本啤酒,更是推出了“XS”款,容量減至135ml,茅臺電商推出了迷你飛天53度100ml貴州茅臺酒。另外市場上還出現了300克的瓶裝大米、175克的真空包裝大米。
為什么有的食品包裝越來越大,而有的包裝卻越做越小?
其實這并不矛盾,包裝越來越大,還是越來越小,關鍵在于商家的目標客戶是誰?
大包裝取悅的是有經濟實力的消費者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中產階層”。
中產們家大業大,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有著足夠的倉儲空間,廚房里有著超大容量的冰箱。他們看中的是“品質”,當然“劃算”也很重要。更重要的是,中產們的時間成本很昂貴,他們不可能三天兩頭跑超市,既然開車來了,那就一定要滿載而歸。例如,逛一趟山姆超市,消費者的平均消費在一千元左右,山姆超市也因此被稱為“千元店”。“大包裝”食品其實最早源起于國際市場,歐美的“大包裝”零食文化早已蔚然成風,穩定成為一個固定品類而存在。
而小包裝取悅的是年輕人。那些單價并不算太高、單獨包裝的生鮮商品,當日即買即做即吃,一頓飯的分量正好吃完。商家為消費者提供了“一人份的生活方式”,滿足了這些年輕人的食用需求。
隨著單身群體的崛起,催生了單人型消費經濟。別看包裝小,賺錢能力并不弱。小包裝商品利潤更高,銷量卻不小,據盒馬的數據統計,同樣是盒馬大米,1斤小包裝賣9.9元/斤,十斤大包裝賣7.8元/斤,小包裝的銷量卻是大包裝的三倍。國金證券研究曾經發布一份《單身經濟專題分析報告:單身經濟崛起,消費新勢力抬頭》。該報告顯示,年輕的單身群體是未來中國消費趨勢變化的方向,而近年天貓“雙11”的銷售數據也顯示,“一人量”的商品已成為新寵。
年輕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,小小的一份量,無論是化妝品還是葡萄酒,都剛好滿足好奇心。小包裝還能控制卡路里,即便是高熱量的美食也可以品嘗一下,同時小包裝還會顯得很“萌”。雖然大包裝平攤下來的單價會比小包裝便宜很多,可是年輕人的消費信仰是新奇,是健康,是便捷,是有趣,是時尚,而小包裝正好迎合了這一切。
因此,食品包裝可大可小,關鍵看商家想取悅什么樣的消費者。